“早熟高產理想株型種質中牡260”測產驗收創佳績
2025年8月30日,在新疆農墾科學院石河子基地,專家組對劉寶輝團隊承擔的“北方大豆高產新種質創制與應用項目中任務—早熟高產、理想株型種質創制”任務(2021YFD1201101-02)中理想株型種質“中牡260”(北豆40熟期組)小面積示范田進行測產。專家組由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周新安研究員任組長、成員有新疆農墾科學院研究員戰勇、新疆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叢花、石河子大學教授劉峰、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牡丹江分院研究員任海祥。大豆育種專家杜維廣研究員、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負責人張淑珍教授、東北地理所大豆分子育種學科組翟紅研究員等全程參加本次測產。
“中牡260”采用新疆農墾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大豆團隊創建的“膜下滴灌超高產栽培模式”進行高產創建示范,由新疆農墾科學院作物研究所進行栽培管理。
“中牡260”小面積示范田測產結果顯示:“中牡260”田間保苗株數2.02萬株/畝,未發現根腐病病株,實收測產總面積1.53畝,籽粒總凈重為626.55公斤,種子含水量10.8%,不計田間損失,按標準含水量13.0%折合去雜后,產量達到了419.86公斤/畝。
東北地理所特聘研究員劉寶輝科研團隊一直致力于理想株型大豆品種的設計與培育,旨在以“光能高效利用”為終極目標,以“株型結構設計”為表型基礎,通過植株的立體空間結構優化,使群體光合利用率最大化,從而突破大豆產量瓶頸。“中牡260”是由東北地理所和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牡丹江分院長期合作,采用多性狀聯合親本組配和分子模塊化育種技術育成。“中牡260”具有下部葉片的夾角大(利于在封壟前最大限度地接收光能),上部葉片上舉且分布合理(近塔型)、主莖節數多等特性,是理想株型特征的大豆新種質。“中牡260”不僅為東北乃至全國大豆高光效育種提供了可直接利用的優良親本,也為解析“株型-群體-產量”協同機制建立了可復制的范例,有望加速我國大豆單產再上新臺階,對緩解國內大豆供需矛盾、保障國家糧油安全具有重要戰略價值。
?
附件下載: